在中國南方,橫亙著綿延的六萬大山,蒼蒼莽莽、云深林密。就在這片被南亞熱帶雨林植被覆蓋的大山深處,“世界長壽之鄉”廣西浦北縣,大隱于群山的腹部。
一直以來,“山區”是交通不便的代名詞。但偏遠并不等于閉塞。清代以來,浦北縣陸續出現大朗、福江、歸德等16所書院,遍布大山深處每一個角落。一個山區縣竟有如此眾多的尚學之所,足可見鼎盛的崇教育人之風。 上回我們了解了位于福旺鎮的福江書院,今天我們再來了解浦北另一家書院——文昌書院。
-文昌書院- 文昌書院位于浦北縣石埇鎮文昌小學內,是浦北在清朝時期建立的十六所書院之一。書院所在地過去也稱書房嶺。書院坐東北向西南,文昌書院占地800平方米,建筑面積220平方米,結構為上下二進,共有六間房,是一個獨立一體的院落。大門右邊栽有一棵大榕樹,左邊有一棵楊桃樹和一棵荔枝樹,書院后邊栽有一棵黃欖樹。大門高2.37米,寬1.58米。從大門進去是二廳,為師生休憩和接待來訪客人之用。二廳兩旁各有一間正房房,左邊為傳達室、侍香人宿舍,左邊為教書先生宿舍。中間為天井,有8平方米,兩邊各有一間扣子(耳房),每間8平方米,右邊兼做廚房。二進正廳為禮堂,中間立有神主牌位,牌位中央用金粉字寫有:九天開花梓潼文昌帝君神位,左邊寫有:掌文童子,右邊寫有:司筆仙官。禮堂兩邊各有一間正房,作為教室使用,有大拱門通兩側教室。書院創辦初期每年招收學生十多人。書院教材主要是儒家典籍,四書五經,還有詩歌辭賦、策論、理學。實行月課之制,每月朔望聚集學生課文,資以獎金。逢開學第一天,每月初一十五,先生均組織學生向文昌帝君神位焚香作揖。 文昌書院創建于光緒七年(1881年)。當地鄉紳有感于族中子弟求學無門,經商議,決定捐資辦書院。創辦書院資金共有十二份,其中秦屋、掘嶺塘、增屋坡、坡子坪、橋嶺、上高村、黃竹壢、大坪村等地鄉紳集資九份,大坪村鄉紳集資兩份。收到集資款后,于當年農歷二月初三正式動工興建文昌書院。此后便把二月初三作為慶祝日。在清末至民國時期,每逢農歷二月初三,書院便殺豬宰羊,邀請在書院讀書出類拔萃者,地方文人雅士,以及地方父老和捐資者隆重一起慶祝。 文昌書院,因時代變化,幾易校名。1910年更名為文昌學堂。1925年更名為文昌小學。1930年更名為廣東省合浦縣石埇鄉第六保國民學校。1949年后,繼續沿用文昌小學校名。1961年成立石埇公社,更名合浦縣石埇公社文昌小學。1963年,石埇公社并入泉水公社,更名為合浦縣泉水公社陂角小學。1987年復置石埇鄉,更名為浦北縣石埇鄉文昌小學。1993年,石埇撤鄉改鎮,文昌小學更名為浦北縣石埇鎮文昌小學,校名沿用至今。
文昌書院就讀學生人數隨著歷史發展、人口發展而逐年增多。從書院至私塾期間每學年有學生二十多人。1947年設置一至四年級,共有六十多人,采取復式班教學。1970年有二百多人。1980年有三百多人。1995年增至近六百人。隨著學生增多,學校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行擴建。1971年從各生產隊抽調社員建設校舍一排,教室四間,宿舍三間。1994年興建一幢兩層八個教室的教學樓。1996年在原有基礎上加建第三層及對整幢教學樓進行裝修。
百多年來,文昌書院的學制、規模、名稱遵循歷史潮流而變化,但是作為地方最基礎的教育機構,昌盛文教傳統、啟蒙客家少年的宗旨始終未嘗變過。不少客家少年接受啟蒙教育后,走出石埇、走出浦北,繼續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,成為軍政要人、科技干部、藝術家、教育骨干。香翰屏軍長、香炳杰團長是校友中的佼佼者。
文昌書院原有房舍使用百多年后,被列為危房,2007年拆除,在原址建設一幢兩層教學樓,書院房屋不再存在,F在,書院還遺留有一顆黃欖樹、一顆荔枝樹、兩尊門墩存于文昌小學校園內;有兩張八仙桌保存在縣博物館。文昌小學在文昌書院的格局規模上不斷發展壯大。2017年秋季學期,文昌小學占地面積6988平方米,其中建筑面積1197平方米,校園綠化面積345平方米,運動場3583平方米,有6個教學班,在校學生198人,教職工13人,是石埇鎮一所規模較大的小學。
|